(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王锦伟)陈静,女,36岁,小学高级教师,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师。她主持与参与的省“十五”“十一五”、全国“十二五”重点课题科研工作,分别荣获省级特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奖,她先后获得“全国百佳语文教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被《中国教师报》《新班主任》等报刊杂志多次报道,今年6月被评为“漯河十大青年工匠”。 爱岗敬业,让梦想在创新中闪光 陈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景。她课堂创新,整合文学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大量有价值的文学性课程资源走进课堂,让学生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阅读空间,识字量、背诵量、阅读量逐步增加。现在美国读硕士的学生邵立煌说:“我的语文素养来自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陈老师的培养,她在课堂上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乐趣,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 关爱学生,让教师成为最温暖词语 爱是用心。陈静每接手一个新班,为了尽快熟悉学生,她总会在开学前一天拿到学生名单后就开始背名字,第二天,当她在课堂上熟练地叫出一个个孩子名字时,孩子眼中充满惊喜和好奇,一下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尽早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她通过家访接触更多的家庭,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陈静认为,作为教师,不要仅仅相信眼睛看到的,要用一颗心贴近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更深层的需求。关心赏识每一个孩子,也许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家访就影响孩子的一生。 爱是智慧。陈静经常对家长朋友们说:不是有了孩子就会做父母,而是有了孩子,你才有机会学习如何做父母。除了课下与家长的亲切交流,她还在班级微信群里,开设“静课堂”微课,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家长困惑或家庭教育小专题,为每个家庭网上授课。孩子上学后家长非常想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她理解每一个做家长的心情,见缝插针为学生留下影像资料。孩子们第一次写的作业,为老师做的第一张贺卡,歪歪扭扭的毛毛虫一样的字,都在陈静的镜头里闪光,她把照片做成相册,定期传到班级群里。家长在相册下留言:“谢谢您,陈老师,您用您的眼睛替我看着校园里的孩子。看着这些生动的镜头,觉得离孩子好近,离您也很近。您是我和孩子心中,永远的女神!” 成就别人,“精准帮扶”青年教师成长 陈静喜欢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所以,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依托课题研究,带领语文课题组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并多次获奖。2016年,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程研究》立项成功。在“传帮带”过程中,她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制定成长计划,在自我研修、课程创新、成长记录、作业活动、班本课程、师徒特色六大板块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私人定制”。在这样的“精准帮扶”下,一群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常宇路在2016年5月市级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青年教师王瑞莹在2016年9月市级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 热心公益,让生命在奉献中快乐 很多人说,陈老师是一个阳光快乐、充满幸福感的老师, 2016年2月,《新班主任》杂志第二期将陈静选为封面人物,并用四个版面刊登陈静与学生的阳光故事。其主编王玉梅老师评价她是一个“80后”向日葵老师,永远朝着太阳开放。 其实在工作之余,她也努力想办法播撒更多快乐的阳光。陈静十分关注幼小衔接工作,把教学经历中发现的因幼小衔接准备不当而出现的种种案例,分门别类,进行剖析,找准对策,多次开辟专题讲座,连续应邀为市直幼儿园总园、分园、沙澧童话幼儿园做幼小衔接家长会,与家长、孩子倾心交流,并在课余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为家长义务做咨询。 借助公众平台,使更多同行和家长受益。她常伏案写作,把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化成美丽的文字,已有百余篇稿子见诸报端。2015年9月,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陈静名师工作室”成立;2016年8月15日,作为陈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巩义、洛阳、新乡、南阳、许昌等五地工作室,一起缔结了中原名师区域教研联盟,组织多次活动,使区域教研活动走向深入,引领更多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陈静说:“我如此平凡,又如此重要。我愿意永远做一株向日葵,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永远心怀感恩,永远向着阳光微笑。”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1 09:34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