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胡毅)讲台方寸窄,黑板尺余长,一堂三刻累,半生四季忙。教师的舞台很小,但郭青的情怀却很大,就在这方寸之地她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明确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2014年学校秋季运动会上,郭青的班级一举夺得全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她主讲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等优质课荣获漯河市一等奖;她本人被市教育局表彰为优秀教师;在2014年全市劳动技能大赛中,她荣获特等奖;撰写的诸如《建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信息 素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等近二十篇论文或发表在《青年导报》等省市级刊物上,或在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面对这些荣誉,她淡然一笑说“工作只求心安静,利禄于我是浮云”。
以情动人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郭青在大学时学习的并不是历史专业,可如今的她却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历史教师的角色中。
郭青说:“虽然我学的不是历史专业,但是我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我能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学习历史时,我们有一种同理心。”郭青在课堂上给学生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爱国”。与学生相处之后发现,现在的许多孩子对国家的概念十分模糊,更谈不上爱国。郭青认为:“讲历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怀,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考试考学面前也许不重要,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却尤为重要。”因此,她便利用每节课,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爱国情怀,每每讲到用情处,她似乎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为祖国的灾难潸然泪下,为祖国的强盛而情绪激昂。她的这种情绪也触动了她的学生,当她全情投入时,台下的学生也全神贯注地跟着她的情绪进入了历史的环境中。
郭青的历史课天马行空,但绝对有理有据。她搜集了很多真实的史料和人物故事,在课堂上以实例为学生打开历史的大门,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体会。
临时受命不耽误学生一节课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郭青受学校派遣,到河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这对于非历史专业出身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郭青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提高机会,一入学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管是研究生的课程还是本科生的课程,她都想方设法地前去听课学习,认真记录学习笔记,虚心向同学和老师求教,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11月底,带毕业班的一位历史教师因病实在不能坚持上课了,学校决定让正在外地学习的郭青把课程接下来,以解燃眉之急。为了确保个人学习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两不误,她把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周一到周三她在大学里听课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备课,周三晚上乘火车于次日凌晨三点赶回漯河,短暂休息后就赶到学校为毕业班学生上课。
由于她还兼任财务工作,周六、周日处理完财务工作,周日下午再匆匆赶回大学听课学习。看到她如此辛苦奔波,同事们很感动,而她总是乐观地说:“毕业班正处于紧要关头,不能耽误学生一节课。”
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我真的非常喜欢历史,喜欢做历史老师,虽然我才当了半年的班主任,但是我感觉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 人生价值。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历史的热情依旧不减。”郭青说到自己的工作时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鲁迅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郭青对于教育事业最不缺的就是爱。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她,坚信爱心教育的力量。“我们都有过从学生时代,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能转化为学生进步的无穷动力。”郭青说,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她耐心地从网络上寻找课文配乐朗诵素材,坚持每天下午上课前为学生播放图文并茂的配乐古文朗读视频;为了有效缓解学生下午上课的疲劳,她坚持每天为学生播放5分钟的轻音乐;为了纠正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她每天督促、指导并示范卫生打扫,亲自带领学生每天打扫厕所……郭青始终认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而不是按程序生产产品的加工厂。
所以,在学校她丝毫不敢懈怠,因为她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要用全部的精力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的课堂生动、形象,常常是欢声笑语不断,教学效果极佳。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6 18:28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