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斯钰 通讯员:王锦伟)朴实中求真,求真中创新,这种看似重复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赵伟丽一直坚持的。无论是语文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管理工作,赵伟丽都务求扎实推进,不仅提升了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保证了语文教学质量。
从教这些年来,赵伟丽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青年岗位能手、市教学标兵、市骨干教师等;参加省“十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和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实验研究,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成果特等奖;参加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研究》,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 丽》、《星星的孩子》等多次获省、市级奖项。
常规教学常抓不懈 多年来,赵伟丽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倡导轻松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孩子快乐学习。 她总是在课前深挖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吃透”教材,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带领学生体验、发现、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她常说:“老师就是演员,你的一眸一神、一举一动都要像磁石一般吸引孩子。”这一点赵伟丽完全做到了。孩子们都喜欢上她的语文课,随着她在课堂上寻找快乐。赵伟丽的课堂是生动的,她教的孩子是轻松的。她坚持少留作业甚至不留作业,给予孩子足够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是做小手工、看课外书。
赵伟丽从学生低年级开始就引导他们多识字、多写字。为了让学生写好字,赵伟丽让他们从笔画练起,一竖一横都力求准确规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不用教他们太多知识,让他们练就好字、好文章、好口才更有意义。”赵伟丽认为,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必须要抓牢、抓实。
除此之外,赵伟丽对学生阅读也常抓不懈。她认为,学 习语文不能抱着课本死学,而要充分阅读。“多读课外书,不仅能够增加汉字识字量、拓宽知识面,还能丰富词汇、积累语感,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都有好处。”赵伟丽说,一、二年级学生除阅读“小学生必读80首古诗”之外,还可以阅读一些插画绘本等。“不管是阅读名著还是诗词、散文,都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贵在坚持,孩子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终身有益。”这是赵伟丽的阅读观点。
教学管理重在求实 教育的发展进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身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赵伟丽在语文教学管理上始终坚信牟宗三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重复就是创新”。她坚持以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中心,以抓“三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为重点。赵伟丽说:“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不要求多姿多彩,不能人云亦云,因为这会搞得老师迷失方向,找不到教育的重心。我最关注的就是常规教学管理。只有常规教学工作做扎实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老师们的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他活动。” 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市第二实验小学采取集中教研和分散教研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反馈时,各种教学观点和想法积极碰撞,最终使他们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赵伟丽说,教研工作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教师优质课比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验。”赵伟丽告诉记者,“我校教师积极参加省内各种优质课比赛并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这是全体教师注重积累的结果,也跟学校常抓业务分不开。”
常反思促提升 在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不满五年的年轻老师被大家称作“新苗老师”。学校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即每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都要带一名“新苗”老师。赵伟丽介绍说,一般情况下,周二下午,“新苗”老师会准备一节课,“师傅”对“徒弟”的备课进行指导,“师徒”共同说课;周三上午,“师傅”去听“徒弟”的课,下午评课,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 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馈及全面评析,不断促进“新苗”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市第二实验小学年轻语文教师刘博的“师傅”就是赵伟丽。刘博告诉记者:“刚来学校时,我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真的需要老教师专门给予指导。”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赵伟丽耐心地教刘博,不仅是他工作上的“良师”,还是生活中的“益友”。
“对待年轻教师,赵老师总是鼎力相助,不知疲倦地组织听课、评课并及时给出修改意见。有时候都晚上10点了,她有了新的想法,还会及时打电话和我们沟通。”刘博说,他要学习赵伟丽老师身上的优良品质。
“教师的反思很重要,不仅能帮助个人成长,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才也有很大作用。”赵伟丽说,市第二实验小学要求每名“新苗”老师每周写教学心得和教学故事,总结哪堂课上得好、好在哪儿,哪里存在不足。通过这些,年轻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得心应手了。
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赵伟丽不断努力着,学习着,进步着。她说,她不奢求荣耀和光环,只愿背起责任的行囊,迎着时代的春风,始终一路前进。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2 05:28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