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斯钰 通讯员:王锦伟)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是她工作园地上的幼苗,她的职责就是倾尽全力去翻地、施肥、浇水、捉虫,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生根、发芽的辛苦,和他们一起享受抽枝展叶的幸福。她不求春色满园,更不拔苗助长,只是小心地呵护、静静地守候。她相信他们经过不断努力,终有一日会展示出生命的美好。这位始终把学生当做手 心里的宝贝、一路播撒阳光和雨露的园丁,就是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陈丽霞。
从教二十五年来,陈丽霞几乎年年当班主任,先后八次送走毕业班,多次获得省、市、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及国家、省、市论文奖,连续五年荣获漯河市网络作文竞赛优秀辅导奖,被评为漯河市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及省级骨干教师。她辅导的学生在作文、朗诵、演讲、德育小论文比赛中均获市级一等奖,她所带的班级在201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班集体。陈丽霞说:“看到孩子们心态阳光、身体健康、茁壮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用个人魅力征服学生 陈丽霞总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肯定他们的每一份成功。陈丽霞的话里全是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陈丽霞的笑容里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在与孩子相处时,她用个人魅力征服学生,用热情和朝气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既亲近又崇拜”。陈丽霞说:“只有孩子们信你、服你,才愿意亲你、爱你。”她常常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两句问候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看到生病的学生,她及 时询问身体状况;看到闷闷不乐的孩子,她会谈“磨难也是一种财富”。学生的一切细微表现、点滴进步她都看在眼里。四(4)班学生王奕琛说:“陈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有时候,我发烧感冒她比我妈妈还要关心我。她每时每刻都在关心我们,她对我们的爱在每一个角落里。”
做真正爱孩子的教育者 “我喜欢陈老师讲课时的幽默。”“陈老师总夸我能干。”“陈老师脑子里有特别多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她上课还给我们唱歌。”谈起陈丽霞老师,她的学生立马滔滔不绝。每接手一个班,陈丽霞都会先来一段充满个性的自我介绍,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然后使出自己的“两大绝招”:一是在教学中随时随地加入快读、朗读、演讲、诗词名篇的歌唱、现场命题的口述作文;二是和孩子们玩“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游戏,让孩子们明白班主任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她抓住每一次比赛的机会,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趣味体育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合唱比赛等,不仅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还让孩子们通过成绩感受到“我们拥有一个最棒的班级”。
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是陈丽霞帮孩子们树立的课堂理念。陈丽霞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精心创设各种展示平台,课堂成了展示孩子们智慧与勇气的主阵地。一节节课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度过,师生们真正地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每次下课铃声响起,总有学生说:“怎么又下课了?”孩子们在意犹未尽中期待下一节课到来。
陈丽霞常说:“作为一名真正爱孩子的教育者,要在对的时间教给孩子最有必要的东西。”在她看来,习惯比分数重要,兴趣、方法和能力比知识重要。陈丽霞认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生学习的基础,也是人生成长的根基。她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实践,在读中提升。
蹲下来倾听孩子心声 “所有正能量的书籍我都看,尤其喜欢看教育方面的书。”陈丽霞说,“叶圣陶作品集中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特别大,《大教育论》也是。众多教育理念和思想融合在一起,让我在面对孩子、教育孩子时有很多灵感。”陈丽霞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充满阳光”。她认为,老师要做孩子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适当的帮助、点拨。
每次家长会上,陈丽霞都郑重承诺:“我不能保证让所有孩子的 语文成绩都达到优秀,但我能让他们心态阳光,让他们爱上读书、学会表达;我能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做人的根本。”陈丽霞善于观察孩子,积极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外在表现、内心需求等,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
她深知,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因此她努力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对孩子发脾气,并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耐心呵护孩子成长。陈丽霞说:“蹲下身看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一般不会故意犯错,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很重要。”为此,她和孩子们一起制订了“不当众批评孩子,出洋相的不批评,自立性差的不批评,不问清原因的不批评”的“四不批评”原则并认真落实。在陈丽霞眼中,孩子们是一群小天使,他们有的像狗尾巴草一样调皮,有的像野菊花一样坚强,有的像含羞草一样内秀,有的像太阳花一样灿烂,但“没有哪个孩子不渴望优秀,不渴望表扬”。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陈丽霞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对孩子的表扬更是随时随地,奖励也是多种多样。陈丽霞说,每次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她总能感到幸福在心中涌动。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7 21:05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