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王锦伟)3月21日,教育时报刊发了《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由》从班本课程、教师成长、班级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发展情况。
全文如下: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由
(本报记者 张利军 朱军华 通 讯 员 王锦伟/文图) 3月11日下午放学后,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张晓云、陈静等教师陆陆续续来到一间空教室,开始了他们每周一次的“崇德读经会”。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有静心的诵读。《大学》《中庸》《论语》……这些圣贤的智慧,被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娓娓道来,就连在场的记者也被感染,心渐渐沉潜下来。
“崇德读经会”是该校语文课题组的14名教师去年自发组织的,如今其他学科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包括校领导。课题组负责人陈静告诉记者:“我们发起‘崇德读经会’,就是想借这样的机会,让教育的理念、研究的热情、生活的智慧像泉水一样,自然浸润心灵。”
“我们提出‘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由’,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因为教育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得到提升、主动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校长李顺江说。
班本课程:接地气的实验课程 “我们是实验学校,就要比普通学校多一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实验精神,不要怕所谓的‘失败’(学生考试成绩下降)。我们要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也许有时孩子们考试成绩不太乐观,但收获的却是一张试卷反映不到的许多东西,而这些往往是奠基孩子一生的东西。”
李顺江的这番话,点燃了教师们的实验热情。几年来,学校形成了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校级课题、年级课题、个人课题相融合的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以课题实验为引领,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班本课程,便是其教育科研开出的一朵小花。
一(6)班的“谚语识字”、二(2)班的“成语乐园”、三(3)班的“故事会”、四(1)班的“班级日志”、五(3)班的“每日新闻”、五(4)班的“常礼举要”、六(6)班的“每日午讲”……五彩缤纷的班本课程,如今正装点着该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许新慧告诉记者,“班本课程”是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讲的一个新的班级文化生态概念。它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由班级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放在语文课题实验中来讲,如低年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快速识字,尽快脱盲进入自主阅读,所以一年级部分班级的班本课程就是把谚语儿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学会识字;有的班级部分孩子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班本课程设计时,就会关注阅读兴趣的激发,如“图书漂流”等。这就使班本课程直面学生,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真正实现教师、学生、生活、教学内容等教育要素的整合。
同时,学校对班本课程实行“三放开”——设与不设放开、课程内容放开、课时安排放开。设置班本课程的班级要将其纳入班级课程规划,合理安排课时,并报教导处备案。
记者从该校班本课程汇总表上看到,不少班级都开设有班本课程,课时安排相对灵活,从5分钟到20分钟不等。如四(1)班的“班级日志”让学生轮流做特邀观察员,记录一天中班里发生的典型事,并提出观点,进行点评反思,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责任意识;五(3)班的“每日新闻”在每天课前5分钟开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表达;五(4)班的“常礼举要”利用每周五班队课前10分钟开展,让学生知礼、学礼、用礼;六(1)班的“默写擂台赛”利用午后写字课时间开展,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海量阅读打下基础。
私人订制:升级版的青蓝工程 采访中,记者发现,该校不少年轻教师手里都有一份新苗教师自我成长计划表。而这样一份成长计划表,是新苗教师结对师傅根据其个人专业基础、教学特点、个性特长、所教学段的特点等量身打造的,内容各不相同,被老师们称之为“私人订制”。
何为“新苗教师”?“我们学校特别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勇敢塑造自己的风格,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基于这样的支持,每学期都有新的老师主动报名加入课题组。新加入的教师被称为‘新苗教师’,与研究经验相对丰富的课题组老师结成师徒帮扶对子。”陈静笑着告诉记者。
这里的师徒结对帮扶,与过去实施的青蓝工程一脉相承,但更加强调“私人订制”,突出过程跟踪督导,同时强调师徒“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因此也被学校称之为“名师伴我来成长”,而不是“名师引领我成长”。
新苗教师自我成长计划表从“自我研修”“课程创新”“成长记录”“作业活动”“班本课程”“师徒特色”等六大板块为新苗教师制订成长计划。比如:“自我研修”就是要求新苗教师认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从较高的理论层面或教育专家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寻找不足之处。新苗教师张燕、孙小乐,作为刚刚加入“单元主题背景阅读”课题组的低学段教师,需要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学习和更新,所以作为师傅的陈静老师就在这一板块中为她们选择了韩兴娥老师所著的《让学生踏上阅读快速道》,使她们了解低年级的识字、积累方法。
“成长记录”是新苗教师对自己参与课题实验的一种记录,可以是课题感悟,也可以是困惑记录,更可以是教学的反思,等等。青年教师刘博在老教师的培养指导下,自2009年起坚持每天在博客上写课堂札记,如今已积累了数十万字的教学反思,并逐渐成长为新苗教师的师傅,“也开始带徒弟了”。
“师徒特色”是师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带动新苗教师在某一项能力上有所提升,比如家校交流、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计划等。作为师傅的刘博老师深谙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阅读古代经典上颇有心得,而新苗教师邱鸽恰恰欠缺,所以在这一板块,他们选择了经典诵读展示,以提升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水平。
自主管理:“自动化”的养成教育 “官方发言人”“三关员”“讲台美容师”“板报负责人”“考勤主管”“学科联络员”“文明游戏监督员”……在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这些众多“头衔”被各个学生自愿申报担任,并且大部分还要通过竞争才能上岗。
为了打破传统的“我说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班级管理方式,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学校建立了“学生全员自主合作管理”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班级自主管理活动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管理、主动健体,最终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学校号召各班通过召开民主讨论会、主题班会等,集思广益,合理设置班级管理岗位,并引导和调动全班每位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岗位设置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班主任要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合理调配安排,可以“一人多岗”,也可以“一岗多人”,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副校长汪定稳向记者介绍,学校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后,师生的幸福感明显提升。为了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班级自主管理活动实行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总结。每月末,各班利用班队课评选出4~8个班级“自主管理最佳岗位”,该岗位上的学生自动成为班级“自主管理明星”,并将其照片张贴到“班级明星榜”中。期终,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人员评出“自主管理先进班集体”和校级“自主管理明星”,并进行表彰。
采访中,六(1)班学生时艺文告诉记者:“我们班实行自主管理后,各个岗位的同学干劲儿都很大,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也更爱护我们的班集体,因为里面多了一些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像陈寒冰同学,原来只负责管理教室钥匙,但他嫌这一个岗位对班级贡献太小了,就主动申请了另外两个岗位。”
五(1)班李琼莹同学比较珍惜她现在的两个岗位——课前准备检查员和板报负责人,因为“得来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她告诉记者:“竞争课前准备检查员,是因为感觉自己有兴趣也有这个能力做好;竞争板报负责人,是因为自己学过画画,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妈妈也比较支持我的想法。”后来,经过班里民主投票,李琼莹才以高票当选。当记者问及班里的变化时,她说:“班里实行自主管理后,我们上课时思维敏捷了,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下课玩游戏也更有秩序了。”
三(1)班的何佳豪同学担任的是“讲台美容师”,职责很简单,就是每天上午、下午上课前擦拭一次黑板下方的粉笔槽,但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持了将近3年,并且做得很认真,多次被同学们评为班级“自主管理明星”。
“实行班级自主管理后,我们这些班主任也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现在即使不在教室,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班里的一切运转已经完全‘自动化’,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四(4)班语文老师陈丽霞说。
“有时,孩子们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每个学生就像一滴水,折射出的是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班级自主管理,则尽可能地发挥出了每一滴水的价值。”三(1)班班主任翟艳杰深有感触地说。
局长荐校
漯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光普: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师风淳朴。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并行发展的模式,在学生中积极推行自主管理模式,办学特色鲜明,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是漯河市经典诵读窗口学校和小学教育品牌学校。当前,我市正在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希望市第二实验小学能够抓住机遇、高树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素质教育的楷模、人才辈出的摇篮和崇尚创新的典范,为全市、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1 23:09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