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光宇(右)、副董事长李花(左) 宇华教育集团副董事长李花出席活动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吕岩(右2),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光普(左)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漯河校区慰问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漯河校区暨宇华金融商务中心签约仪式举行 宇华教育集团副董事长李花出席郑州市人代会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张鹏举)2月20日上午,郑州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宇华教育集团副董事长李花女士当选郑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后参加新郑代表团讨论,审议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会上,李花提交了关于在郑州市全面推广十二年义务教育、启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进一步落实郑州市民办教育扶持政策等若干建议,引发了在场代表们的热议和一致支持。
附1:2012年1月14日上午,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漯河校区暨宇华金融商务中心签约仪式在漯河市科教文化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北大附中项目的成功签约,既是提升漯河市和西城区品位的重要支撑,也是打造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具体体现,更是宇华公司进军漯河挺进豫南的谋略之举,对于漯河市、西城区、宇华公司的未来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宇认为,宇华教育公司之所以选择漯河,是因为漯河有着诸多吸引投资商、创办教育的优势。特别是漯河的西城区,有着非常好的投资环境和极大的发展潜力。西城区与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作,小则能够为漯河260万人民,大则能够为豫南周边几千万人民建一所高品位、现代化、国际化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漯河校区落户西城是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布局中原的又一力作,是西城区乃至漯河市的一件大事,也是漯河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喜事。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民办教育的创新者、领跑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挺进漯河,充分体现了公司高层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对加快西城区开发建设,提升漯河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漯河的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附2:两代光华人,一个教育梦 李光宇身上有太多的光环:他是敢于直言、广为媒体聚焦的全国人大代表;是“做人以诚,做事以勤”的全国劳动模范;是志存高远的中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是有深厚北大情结的北大光华EMBA中原校友会会长;是慧眼独具的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深受学生家长尊敬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校长……而李光宇对自己的评价则极为低调——“我是一个民办教育工作者”。
作为李光宇的女儿和第一位“学生”,李花自北大哲学系毕业起就追随父亲从事民办教育工作。而今,宇华教育集团已经成为拥有15家学校、3万多名在校生、涵盖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大型教育集团,旗下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连续四年考入北大、清华、港大总人数位居河南省第一,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位列全国独立学院前十强。
两代光华人,一个教育梦——父女二人为了心中共同的理想而并肩奋斗,已成为光华校友中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梦” “‘北大’这两个字对中国是有魔力的,所有的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梦。”李光宇认为,这源于北大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而自己的北大情结也正是发源于此:“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就是以北大师生为主体发起的,某种意义上,正是北大人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作为一所大学,北京大学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如此密切相关,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北大在国耻中诞生,在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浴血成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肩负起引领民族复兴的重任——北大的校史,恰如一部中国现代史的缩影。试问在中国的大学里,还有哪所大学像北大这样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还有哪所高校比北大更有理由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呢?
在创办北大附中河南分校之前,学军用激光技术出身的李光宇已经是位成功的商人了。从国际贸易到资本证券,在商界打拼得风生水起的李光宇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也在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
身为小学教师的父母深夜批改作业的情景是李光宇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因此,捐资助学也就成了李光宇在事业有成后最先想到的事。“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忙起来的时候,一包方便面也可以当顿饭。钱再多,用于个人的消费总是有限的,企业再大,都不如教育事业对社会有意义。世界上百年长青的企业寥寥无几,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学校却并不鲜见。既然要为教育做点事,与其只是捐些钱,不如自己办一所学校,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办学的第一步,他就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第一名校——北大的身上。
2001年,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同志与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签订了北京大学与河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协议,其中的重点项目就是兴办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时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光宇坦陈,风光的背后,却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想要将北大旗下的资源引进河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统计,仅2000年这一年,就有97家单位竞逐北大和北大附中“合伙人”的位子。回忆当年“群雄逐鹿”的局面,李光宇说:“最后北大、北大附中能够选择我,不仅是因为认可我的教育情结、北大情结,更主要的是被我真心实意做教育的真诚所感动。”
时隔十二年,李克强同志在2013年两会上听取李光宇的汇报,当得知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已从当年的一纸协议,发展成为9年培养8名省市高考状元、194名北大、清华、港大学子的中原“北大清华梦工厂”,李克强欣慰地笑了。正如李光宇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没有辜负河南父老的重托!”
教女之道:“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在李花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总是有一点儿遥远,父亲的教女之道也总是很特别。“小时候我特别怕我爸,因为他特别严肃,不爱笑。”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李花说,“我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挨打的同学。考得不好,犯了错,被爸妈打一顿就完事了。但我家不一样。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我犯了错,我爸从来不骂我也不打我,就是把我当成年人一样,坐下来面对面跟我谈话、讲道理。当年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个,所以只要一谈话,有什么错立马就改。”
直到自己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花才彻底读懂了父亲的一片苦心——正是这种充满了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塑造了而今成熟、理性、充满自信的她。而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保留至今,也成了父女之间交流思想、分享心情的桥梁。李花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从小学起就是班长,高中更是担任了学生会主席,深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赏和信任。而让父亲李光宇真正感到骄傲的,是女儿的品质和毅力。从老家转学到北大附中读初二的李花,仅仅两个月就当选成为班里的副班长。打动同学们的,是她身上的真诚与朴实。李光宇回忆起一件小事:“李花与两个同学骑自行车去海淀图书城,迎面看到另外几个同学提着书从书店出来。另外两个骑车的同学打了个招呼就扬长而去,而李花折回来追上提书的同学说,你们把书放在我车筐里吧,一会儿我给你们带回去。”对于女儿的做法,李光宇赞许道:“你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认可你、为你着想——这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李花小小年纪就能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其实很不容易。”
但是让父亲最难忘的故事,是李花初二时一次获得“倒数第一”的经历。北大附中开运动会,并不擅长体育运动的李花,报名了无人问津的两千米。少数受过专业训练和身体素质好的同学接连冲过了终点线,许多同学一看拿不到名次,纷纷放弃了比赛。最后北大附中偌大的操场上,只剩下李花一个人在坚持。当她咬牙跑到终点的一刹那,全场掌声雷动。
“得到全场喝彩的不是第一名,而是李花这个‘倒数第一’——我觉得做事就要这股劲儿。阿甘不是最聪明的,但阿甘做到的事,好多聪明人都做不到。做大事的人,拼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是责任感、意志力、胸襟、勇气这些非智力因素。”李光宇说。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里,他把“孝敬、诚信、勤奋、创新”写进了校训,而在生活中,他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影响了李花的成长。
高考结束后,李花凭借优异的成绩圆了自己的北大梦。在填报专业的时候,父女再次促膝长谈。李光宇给女儿的建议并不那么“务实”。“一般父母都会建议孩子选一个实用的专业,但是我认为太实用的专业未免有一点狭窄,真正有用的东西有可能是看起来最没用的,例如历史和哲学。几千年来,科技在不断进步,但是人性和人的思想却并未发生同步的变化,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你依然能清晰地看到线索,从而去探寻人类发展的规律。基辛格在哈佛做教授的时候,谈到中国时最常讲的就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另一个就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无论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当你开始做管理时就会发现,最有用的还是历史和哲学。”
对于父亲的建议,李花非常赞同:“他一直认为文史哲这三科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我认为,哲学是训练逻辑思维的学科,是让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万学之王’,只有把哲学学好,才能做到文史哲融会贯通。因而,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可谓是不谋而合。”新生报道的那天,李光宇把女儿送到北大西门对面,连马路都没过,放下女儿就走了。李花一个人拖着沉重的箱子步入燕园,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
“不是女承父业,而是梦想与梦想的交叠” 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保持着每年3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港大的纪录,连续四年考入北大、清华、港大总人数位居河南省所有中学第一。然而,除了传奇般的高考成绩之外,学校更因带有浓浓“北大Style”的文化氛围、令人瞩目的素质教育成果而闻名遐迩。
“欲做学问先做人。”李光宇始终要求学校首先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把更多的孩子送进名校是我们的责任,但这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考入名校固然可喜可贺,但不考名校未必不是国家栋梁。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浪漫气质、自由情怀、高远志向,让孩子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张扬个性,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教育孩子们发扬民族传统,孝敬、诚信、勤奋、创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在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李光宇艰难而执着地推进自己的教育理想,肩上压力之大,旁人难以想象:开设50多门选修课、营造“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学风、推进“素质教育十个一工程”、“孝敬教育五个一工程”……他硬是在堪称“高考重灾区”的河南,开辟出了素质教育的满园春色,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比高考成绩更令人震惊的奇迹。
在李花看来,这个“奇迹”的实现,有赖于父亲对工作追求完美、甚至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就以文艺活动的组织为例吧,我们每年有元旦晚会、校庆晚会、教师节晚会三台盛大的晚会,从导演到演员,全都是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晚会的策划、组织完全参照春晚的模式,节目之间切换都精确到秒。许多省市领导看过我们的校园晚会后都赞不绝口,说足以和一些省辖市电视台的春晚相媲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李花讲起来忍俊不禁:“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特别重视安全教育,全校师生每年举行两次大规模的消防演习,正规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为此还闹过笑话:由于学校位于航空港区,消防演习半小时之后,当地领导打来电话说,你们演习的动静也太大了,周边民众都信以为真,打了好多火警电话。”
但让李光宇深感欣慰的是,教育的付出往往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中,有位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毕业生就在失火宿舍的隔壁,凭借着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多年的训练,她带领全体室友成功逃生。接到这个女孩感恩母校的短信,李光宇百感交集。
“小的时候对爸爸妈妈工作不是特别了解,那时候只是单纯觉得他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开会、谈话,忙到很晚。”目前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担任副董事长的李花在真切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工作之后,深有感触的说,“开始学校的工作之后,面对着3万多学生、2千多员工以及每天千头万绪的工作,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我爸的艰辛。他就像一个强劲的发动机,推动着整个集团的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而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国内985、211重点大学和世界各地的顶级名校。桃李满天下的李光宇广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言谈间有一种别样的自豪:“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而让李光宇最骄傲、最幸福的是,女儿李花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梦想和追求。“李花没有像同龄人那样,去玩、去旅游,为了民办教育,为了我们这个学校,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和企业家们交流的过程中,李光宇经常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你再喜欢自己从事的事业,事业做得再好,儿女们根本不敢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方向。这让企业家们很无奈。”
父亲矢志办学所付出的辛劳早已看在女儿的心里,二十几年的耳濡目染,也让李花早早把宇华教育集团的事业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在她看来,这不是“女承父业”,而是两代光华人梦想与梦想的交叠:“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教育梦’。和父亲一样,我觉得做教育、办学校是全天下最幸福、最有价值的事业。现在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是河南的名校,是中国民办教育界的名校,相信不久,我们也会是全中国的名校,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成为全世界的名校!”
李光宇说“农业社会讲老乡,现代社会讲校友”,在这个时代,校友们共同的学习背景和相似的价值观更容易理解彼此,产生共鸣,李花现在边工作,边在光华上EDP。相信光华学习的经历,增进这对“父女兵”间的交流和感情,更加坚定的继续他们的教育梦。正如李光宇在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奠基典礼上所说的那样:“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曾经说过: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希望,我们相信,北大附中河南分校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这样的巨人!”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13 01:54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