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克勤 斯钰 通讯员:张华辉)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并且要读一辈子。她叫张素芳,是许慎小学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她一直反复揣摩这句话中的哲理,用行动写下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
修身立德提高自身素质 张素芳上的是师范学校。在她踏入师范校园的第一天,教学楼前赫然写着的八个大字“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她心中一颤。这八个字的分量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成了她今后教师生涯的指明灯。为了 提高自身素质,她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和培训,以先进教师为榜样,兢兢业业地工作。因为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她时时告诫自己要用心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耐心处理好班级里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尤为重要。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自己有了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她努力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她先做到。她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她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到校后,孩子们看到她扫地拖地,也会自觉拿起劳动工具打扫卫生;看到她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学生也会时刻注意保护环境的清洁。她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投身课改绽放课堂魅力 当课改的春风吹到校园时,张素芳也不甘落后。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读新课标,及时捕捉新的教学信息。
参加了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教学活动后,她感受到最前沿的教学动态,聆听了专家对课改的最新解读,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教学中,她踊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积极制作电脑课件。对于电子白板的使用等新兴电化教学技能,她不懂就问,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很快就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多年来,她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积极发现问题,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她就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动手操作中学,用“得星”的方式激励他们;中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她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他们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尝试练习。课堂上,她让学生自主交流,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我,让学生尝试讲解新知识、新内容。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搭建心桥爱心点亮心灯 全国优秀教师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张素芳深爱自己的学生,把一腔热血都倾洒在孩子身上,时刻关注他们每一步的成长。有个叫力柱的孩子,三年级时因为父母离婚,思想波动很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发呆。张素芳问起原因,孩子流着眼泪说:“我想妈妈了。”张素芳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满怀爱意地抚慰孩子脆弱的心灵,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他。小力柱渐渐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由于学习基础差,五年级时,小力柱学习比较吃力,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小力柱的情况,张素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暗下决心:决不能让他掉队。
她利用课余时间一次次耐心地给力柱补习功课。有一次,张素芳发现力柱居然自己买了一个小日记本,把所有的数学公式都工整地抄写下来了。她的眼睛湿润了。张素芳趁机鼓励他,从此,力柱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小力柱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她更加相信师爱的巨大魅力。
一天中午,学生放学时,张素芳发现一个叫子晗的孩子在等了近二十分钟后竟无人接他。张素芳与他妈妈联系,可联系几次都没有联系上。当时已将近中午十二点,张素芳决定送孩子回家,可孩子却说家里没有人,原来他爸爸在舞阳工作。孩子告诉张素芳,他妈妈在医院上班,他可以一个人去找妈妈。医院离学校有近十五分钟的路程,他一个刚满六岁的孩子在车辆川流不息的街上行走,张素芳实在不放心,于是拉着孩子的手把孩子送到医院。
到医院后张素芳才知道,孩子的妈妈正在为病人做手术,于是,她一直等到手术结束将孩子交给他妈妈才放心离开。分手时,子晗妈妈握着张素芳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你,张老师。”张素芳播撒爱的阳光,收获了整个春天。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她的荣誉证书。2008年,她被评为区师德先进个人;2010年、2012年,她被评为区先进教研工作者;2013年,她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她撰写的论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市级一等奖,2013年在区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她始终保持着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她觉得,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应该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2 12:52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