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学堂》剧照 《东山学堂》剧照 《东山学堂》剧照 《东山学堂》剧照 《东山学堂》剧照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张荣谦)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湘潭市委宣传部、湘乡市委宣传部出品,湖南和光传媒制作,漯河高中学生陈程玉参演大片《东山学堂》的二十一集电视连续剧《东山学堂》从12月24日上午9:25在CCTV-8群星剧场首播,每日三集联播。
东山学堂堂长李元甫在招生结束之际破格录取毛泽东,从此为毛泽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这里,少年毛泽东曾质疑物理老师贺南纲、与学校大才子萧子璋比试才华,也曾因“上甲课做乙事”与修身课老师蒋孝廉闹过矛盾,还因萧洋老师课堂上称赞日本而带头拒绝上课。最终,这一系列事件都在学堂老师的精心、悉心教育下妥善解决,也推进了东山学堂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不断革新;少年毛泽东更是受益匪浅,他给自己取名“子任”,决心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从这里走向长沙、走向全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东山学堂》是一部立足史实、关照现实的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是首部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成长历程的电视剧,肩负着里程碑式的探索意义和使命感。全剧旨在通过描写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就学,结交新老师、新朋友,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心“以天下为己任”的过程,真实还原一代领袖如何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成长成为一个胸怀大志、心忧天下的青年的过程,全景式展现20世纪初期的时代风云,体现不同阶层的人群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选择和生存状态,从而对当今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甚至是家长造成影响、引起反思。
该剧是一份献给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的厚礼,通过再现伟人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反观青少年成长与教育这一重大社会话题,潜移默化中给予孩子、家长指引和启发,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一部寓教于乐的电视精品。同时该剧首次解密了毛氏家族、文氏家族人文风貌,为近代史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漯河高中高一学生陈程玉在电视剧《东山学堂》饰谭世英,他还出演过电视短剧《成长梦想》、在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节荣获最佳儿童片大奖胶片电影《新年真好》中饰莫非。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的那些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七绝·咏蛙》———少年毛泽东于东山
几经周折 才入学校 湘乡与韶山接界,是毛泽东的外婆家,县城离韶山只有30多里。少年毛泽东来东山求学,很费了一番周折。16岁时,他听到表兄文运昌的介绍,知道外祖家乡有一所新式学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决心到这里来求学,但是,受到了父亲的阻挠。他的父亲要他去湘潭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他自己不愿去。在母亲支持下,他请来了表兄文运昌、姨表兄王季范、堂叔毛钟楚和韶山教员李漱清、毛禹珠等人,去代向父亲求情,让他去当时叫"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的东山学校读书。父亲终于答应了。少年毛泽东十分高兴,于1910年8月的一天,和文运昌一起,自己挑起行李动身了。
新生入学,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那次,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叫《言志》。因少年毛泽东在韶山读过私塾,在家劳动时,又看了不少新书报,文章写得很好,考了前名。但他是外县人,湘乡少数顽固士绅出于地方观念,不同意录取。由于他考卷的文章优美,主考老师非常喜爱,向校长极力推荐。当时校长李元甫先生思想进步,看了考卷,大加赞赏,欣喜地对教职员说:"今天我们学校取了一个建国材!" 博览群书 眼界大开 少年毛泽东一来到东山,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砥砺学业。校长住房楼上,藏有一些书籍,平时很少有人上去,毛泽东到校不久就很快发现了它,搭梯子上楼找书来读。校内书籍有限,他就托在省城长沙的表兄王季范寄书来读。在校史陈列室里,现在还保存着一张当年他归还《盛 世危言》、《新民丛报》等11本书的便条。
少年毛泽东读书,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加上杠杠道道,写上许多批语。有一次,他向同学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还书时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那位同学连夜把书重读了一遍,第二天找到少年毛泽东,说:"我真要感谢你呢!你教我把这本书读懂了。"
每天早上学生集合点名时,校长常向学生训话,有时讲一点中国一天天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时事,他听后愤慨激昂,深为中国的前途担忧。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常常聚集在校园内的小石桥上,依着栏杆,议论时事和中国富强之道。这时,少年毛泽东还给自己取名"子任",意思是以天下为己任。可见,少年毛泽东在东山已萌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注:现在的东山学校教学楼取名为子任学院)。
擅长作文 师生叹服 东山学校的国文教员有规定,每个星期学生要交一篇作文。少年毛泽东在东山以写文章著称,深得师生叹服。据毛泽东过去的老师和同学回忆,他做的《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旁征博引,令人折服。作文本常摆在其他同学的上边,老师常常用来讲评,供人传观。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时,很喜欢读康有为、梁启超的书和文章,常仿效“康梁体”作文。当时,一些保守的教师认为,康梁二人的书是“为洋鬼子说的话”,不让学生看,对仿效“康梁体”的文章更是贬斥。学堂的张先生,在毛泽东投考时,就曾以他不是湘乡人为由反对录取。毛泽东入校后,张先生对他或多或少有成见。毛泽东性格沉静,不苟言笑,洒脱不羁,他视之为恃才傲物,不尊师长;毛泽东装束俭朴,不修边幅,他认为是仪表不整,不拘小节;毛泽东年龄较大,有些课目如算术、图画、生物等底子较薄,而对国文、历史和地理等课很感兴趣,成绩也很突出,则被他斥为“偏废”“一条腿”,评判为“名列后榜”。毛泽东看“过激”书刊,效康、梁文体,更加触怒了他。他认为毛泽东的文章“一窍不通”,不仅没有加圈加评,连断句的标点也不打,篇篇作文都打20分——不及格!
堂长李元甫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感张先生做法欠妥,出于对毛泽东的器重,他向一些师生公开表示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毛润之的文章我都看过了,是写得很好的,他思想前进,文笔泼辣,给八九十分都不为过分。另外嘛,康梁体的文章也是可学的……从此,东山高等小学的教学风气来了一个大转变。谭咏春先生得到李元甫的应允,在讲堂里开讲康梁文体;贺南纲先生则开讲了《饮冰室文集》,这是毛泽东尤其喜欢的。学堂到处都在讲维新,甚至还有宣传民主和自由的,也有讲博爱平等的。曾留学日本的肖先生,甚至在课堂上讲起了“洋文”《泰西五十轶事》和《天方夜谭》。东山学堂活跃起来了。毛泽东和同学们都很高兴,觉得这才真是一个“洋学堂”。
少年毛泽东写的《宋襄公论》的作文,三页格子纸写了两页半,国文教员谭咏春先生见后拍案叫绝,用朱笔在上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仉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还破例打了一个105分。1955年,谭咏春先生的儿子谭世瑛(当年戊班同学)到北京看望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谈到这篇文章时,说:"你爷还在东山么?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他先生同意我。
刚毅沉勇 顽强锻炼 在东山学校,少年毛泽东还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穿上薄薄的衣服,沿着院墙外跑道和田间小路,跑步上东台山,在山上远眺,做操,然后在"魁星寺"看书。校园内,有一条便河环绕,河上架了一座白石桥,桥左有一口叫"莲泉"的水井。从东台山跑步回校后,他就在井里打冷水洗脸。他还特别喜欢洗冷水澡。冬天,他就从井里打些冷水到房里擦身。课间休息,他走出教室和同学们在操场草地上扳手劲,打耍架(摔跤)。五十年代中期,戊班老同学去北京中南海看他,他还当着老同学的面,愉快地回忆这段往事说:"那时我人虽然瘦,个子高,打耍架时一般人还不敢轻易拢我的边。我和班上力气最大的某同学交战,他也只占了个平手。"
人民疾苦 牢记心头 在东山学校附近农村,至今还流传着少年毛泽东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很多故事。当时校内住有一位叫易三奶奶的佃户,少年毛泽东经常帮助她挑水、浇菜、劈柴等。如今这担油漆得黑里透红的水桶,仍完好地陈列在校史展览室里。他从家里带来两床被,作为一垫一盖,其中一床是印花蓝布大套被,是外婆给他母亲的陪嫁之物,还有一顶老式蓝麻蚊帐。后来他送给了一位工友,自己和表兄文运昌搭铺合睡一床。
有一天,少年毛泽东和同学舒融焘上街办事,要过涟水河。河里涨大水,每人要交五十个钱。当时有三个穷人没有钱过河,毛泽东便将身上仅有的二百钱,给了这三个人。正在这时又来了一位妇女,她说家里孩子生了急病,自己又没有钱,要过河上街赊帐抓药。毛泽东一听,随即脱下一条罩裤拿给划子老板作押,招呼这位妇女过河,并说:"你先让我们过去,回来时还加你五十个钱。"划子老板被感动了,说:"你这读书伢子为人好,我过去得过你不少好处,这次你们过河就不要钱了,裤子你还是拿走。"毛泽东执意不肯,说:"今天水大浪急,你这几个劳力钱挣得不易,这条裤子还是送给你。"
关于东山学校: 1890年4月,由湘军将领、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择址、倡修并于1895年12月正式开班课士,取名“东山精舍”。开办伊始,《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就称赞“开湖南新学之先河”,是“大学的萌芽”。 1900年,学校更名为“东山书院”,由清朝状元、书法家黄自元题写“东山书院”门额。1905年,学校更名为东山高等小学堂。现今为改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改名为东山学校,原有的东山书院依然完整地保留在校区内。知道东山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湖南师范,而这里也是我的高中母校,所以我有幸知道毛泽东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7 09:09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