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教育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查看内容

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教育情况如何?如何办好特殊教育?---特殊孩子需要特别的爱

2013-12-17 17:25| 发布者: xwb1| 查看: 402| 评论: 0|来自: 漯河教育电视台

摘要: 编者按:因为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肢体、精神等方面存在障碍,残疾孩子在日常生活、就业、融入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接受教育是使其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最为关键的环节。那么,我市需 ...

编者按:因为智力、视力、听力、语言、肢体、精神等方面存在障碍,残疾孩子在日常生活、就业、融入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接受教育是使其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最为关键的环节。那么,我市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目前受教育情况如何?特殊教育办学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办好特殊教育?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左佳)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身患盲、聋、哑等身体残疾。正是因为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不一样,所以他们只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认字,掌握了简单的生活技能,有的甚至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个弱势群体人数并不多,但是这群孩子和围绕他们进行的特殊教育,却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近日,记者来到我市几所特殊教育学校,了解这群特殊的孩子。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有一对双胞胎姐妹玲玲和琳琳(均为化名),她们的眼睛失明。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两姐妹被父母送到了市特殊教育学校。该校校长王淑丽告诉记者,这对双胞胎的家庭不富裕,再加上两个残疾孩子负担很重,父母曾经打算不让她们上学,但是眼盲加上心盲,孩子的未来会更加艰难。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像玲玲和琳琳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不是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就是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作为一所建校20多年、有条件接收聋哑生和盲生的公办学校,王淑丽经常会接待这样的求学者。
 
    据介绍,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9个年级15个教学班,在校生144人,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在这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远低于普通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人数。市特殊教育学校90%以上的学生来自我市各县区,95%的学生来自农村。
 
    在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有一对双耳失聪的双胞胎姐妹。在这里,有100多名来自我市和周边地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他们在这里接受两年的语训,一年的学前班和六年小学教育。
 
    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和普通孩子一样渴望读书认字,渴望与别人交流,渴望爱与被爱。

    特殊孩子要走出心理障碍  12月13日,记者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时,教务处主任孔珍妮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孔珍妮已经从事特殊教育20多年,担任过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聋生班主任。孔老师说,最难当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有的聋哑孩子刚来学校时,一个正确的音都不会发,一个手语都不会打,让他们理解一些生活常识特别困难。老师们都是一遍遍地发音,让孩子们看口型、摸着喉咙,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正确的发音。

    记者了解到,生活在黑暗世界的盲生想到正常学校学习有点不现实,他们只能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盲文。但如果聋哑生能到正常的学校学习是最好不过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更多的人交流,会进步得更快,但是大多数聋哑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首先,要有乐观自信的心态,不因为自己有生理缺陷而自卑;其次,要具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比如尚有部分听力或能读唇形的学生,否则到正常的学校学习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邱新会说。  

     市特殊教育学校七年级的小磊(化名)是刚转来的学生,小磊用含糊不清的话语和手比画着告诉记者:“我家在召陵区,叔叔是小学的校长,在他的帮助下我在正常的学校读完了小学,但是升入初中后,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学习也跟不上,后来家人把我送到特殊学校读书,这里确实更适合我。”在老师的翻译下,记者“听懂”了小磊的话。
    
    “这几天,我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很感动,让我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残疾,珍惜生命,努力让我的明天更美好。”翻开盲生文文(化名)的作业本,老师给记者翻译了这样一段话,读后让人感动。

    王淑丽告诉记者,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残疾孩子会因遭受歧视形成心理障碍,普通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和针对性的教育设备,残疾孩子很难得到系统的康复训练。特别是一些家长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压力,残疾孩子最后只好辍学回家。这种情况在农村可能更加严重,这些特殊的孩子需要一个有保障的特殊教育环境。

    课堂上是老师生活中是“保姆”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孩子入学时年龄很小,加上身体残疾,生活还不能自理。因为家庭负担重,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外出打工了,大部分孩子半年才回一次家。于是,老师们在课余时间又成了孩子们的家长和心理医生,有时候还是帮助孩子康复训练的护士。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个特别的惯例,就是学生和老师每周五晚上一起去澡堂洗澡。“大部分孩子一个学期才回一次家,学校里没有澡堂,又不能让他们单独外出洗澡,所以老师就轮班带学生周末出去洗澡,保证他们的安全。”王淑丽告诉记者。

    在课间休息时,一名聋哑生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比画着告诉记者,他身上的衣服是孔珍妮老师给的。孔珍妮告诉记者:“说实话,这些孩子都特别可怜,大部分孩子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这些孩子常年在学校里生活,有些孩子一个学期就带几件衣服,老师们经常把家里或亲戚家的衣服拿来给他们穿。

    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我们还经常开设心理辅导课。”“这里有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陪伴,能学到知识,还能出去玩长见识,我特别高兴。”在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12岁的吴斌告诉记者,虽然他吐字有点不清楚,但是记者基本能够听得懂。邱新会说:“这里的孩子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教室和宿舍,所以每周我们会组织孩子们外出‘见见世面’,天气好了我们还组织他们郊游。”

    希望更多的人关爱特殊孩子  “这些残疾孩子很可怜,却很纯真。”今年28岁的李丹阳老师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八年了,刚参加工作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对这些孩子有了心灵的触动。“记得有一年过端午节,学校不放假,还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两个鸡蛋。上课时,我发现有两名学生一直不安地看着我,还不时地比画着,我很生气。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在作业本后面放了两个鸡蛋,是专门给我留的,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当时,对于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能吃上鸡蛋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他们却拿来分给我。”李丹阳老师说。

    其实,特殊学校受到社会关注的频率并不高,这里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很自卑,非常渴望关怀,而且容易满足。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也让老师们很感动。上个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给孩子们捐了一些衣物,孩子们高兴极了。“记得发完衣物的第二天,小陈豪(化名)一大早在学校门口等我,看到我后兴奋地大声‘啊啊’并指着自己的脚让我看。当时,我看到他脚上穿着一双半旧的运动鞋,虽然半旧,可是比他自己的旧鞋好多了。他比画着告诉我说他很高兴,要谢谢这些哥哥姐姐。”说着,孔珍妮的眼圈都红了,“也许是因为物质等各方面的匮乏,这些孩子特别容易满足。”“学校大部分残疾孩子都不愿意走出去,因为他们很自卑。很多特殊学校的孩子在假期里都渴望尽快返回校园。也许,他们留恋的不仅仅是班上的同学和热闹的校园,还有被尊重与被爱的感觉。”王淑丽告诉记者,“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他们,也希望更的多人关爱这些特殊的孩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12 18:34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