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教育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查看内容

芬芳别人 美丽自己——记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陈静

2013-10-14 15:18| 发布者: xwb1| 查看: 1234| 评论: 0|来自: 漯河教育电视台

摘要: 陈静在上示范课下乡执教优质课在许慎学堂为同学们讲解弟子规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王锦伟)陈静,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 ...

陈静在上示范课

下乡执教优质课

在许慎学堂为同学们讲解弟子规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王锦伟)陈静,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师德标兵等,她所主持的课题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优秀成果特等奖等。
 
    1982年,陈静出生于教师世家。从爷爷那一辈算起,陈静家三代一共出了12位教师。陈静对教师这一职业从小就耳濡目染,并坚定了为人师表的信念。2000年8月,陈静迈入了她热爱的教师行业,美丽别人,芬芳自己。从业13年来,陈静用热情和感恩之心,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带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进知识的殿堂,也实现了自我价值。13年的从教经历让陈静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教育需要对生命常怀敬畏”“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不能小看幼小生命带给人的震撼。”陈静说,这是她从业不久就悟出的道理。她庆幸自己及早认识到这点,让她真正从心底敬畏生命、热爱孩子。她认为,要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应该从敬畏生命开始。
 
     2001年11月7日,陈静参加工作第二年的一天,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你不是最弱小的》。课文讲了小男孩萨沙用雨衣为一朵蔷薇花遮风挡雨。因为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妈妈赞扬他:“你已经不是最弱小的。”学完课文,当陈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事时,班里嗓门最大的女班长站起来,指着同桌———一个略有智障的男孩子,骄傲地说:“他的成绩最差,上课还不注意听讲,我总是提醒他、帮助他。老师,他    就是最弱小的吧?”话音刚落,班里就有男孩子起哄:“他就是我们班最弱小的!天天都拖我们班的后腿!”陈静当时没想太多,简单地讲了讲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的大道理。
 
    那天下午上课前,陈静在讲桌上看到一个破旧的花盆,里面种着两棵瘦弱的小苗。学生抢着告诉她:“老师,这是蒜苗!是他带来的!难看死了!”肆无忌惮的笑声如潮水一样在教室里翻腾。陈静一下子明白了:男孩是仿效萨沙,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想到这儿,陈静快步走过去,轻轻牵起了小男孩的手。
 
    男孩告诉陈静,那盆蒜苗是他自己种的,他天天放学回家都给它浇水。“我也像萨沙一样!我保护了蒜苗,我不是最弱小的!”当孩子激动而流利地说出这句话时,陈静的眼眶湿润了。当天晚上,陈静坐在灯下,为那个男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只要有一颗悲悯的爱心,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你富有而生动的心灵上绽放着幸福的花朵,这花朵蕴涵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这种力量让老师敬畏!陈静说,她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读懂这段话,但她却真正意识到教育需要常怀敬畏。
    
    “教育是爱,爱是相互的”“爱是相互的。再小的孩子都能感知爱、传递爱。”这是陈静作为老师最深    的感触。因为爱学生,陈静成了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每天下课,她的身边总是围着孩子。他们像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对此,陈静总是风趣地对她的学生说:“你们的前呼后拥让我找到了当明星的感觉。”陈静说,她从孩子的爱戴中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荣。
 
    陈静以前带的班里有一个叫张崇宇的男孩子。刚入学时,他总是早早到学校,站在校门口等着见陈静,一坚持就是好几个月。2013年的“六一”儿童节,陈静班上的程文涵悄悄为陈静带了一个精美的小娃娃钥匙挂件。孩子眨着大眼睛对陈静说:“你总是让我成为幸福的孩子,今天,我给你过‘六一’,让你成为幸福的孩子。”每年寒暑假,陈静教过的学生都会聚在她的小书房,和陈静像朋友一样聊天、谈心。远在天津美院的范舒育,在书法大赛上获奖后,深情地发表获奖感言:“我感谢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陈静,她教会我怎样一笔一画写好字、做好人。”陈静说,这点点滴滴爱的反馈坚定了她用心爱人、努力育人的信念。
 
    “教育是革故鼎新,展示教学魅力”说到语文教学,陈静说,语文传递的不仅仅是“魅力”,更是“魔力”。这“魔力”就是创新带给语文教学的闪光点。
 
    2013年开学第一课,陈静给她的学生上语文课。不同的是,这次语文课不需要语文课本,讲课的人变成了学生。原来,陈静把课堂变成了“和我一起看世界”专题活动。她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假期的经历用幻灯片、绘画等方式呈现出来,和大家分享。学生邓程允骄傲地讲述他在海里潜水并亲手摸到珊瑚的情景,学生翟奕然则出示了海蜇的图片,绘声绘色地讲他爸爸被海蜇蛰住的惨状。
 
    很久之前,陈静就发现,在这样的语文教学创新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变得积极、活跃。十多年来,“革故鼎新”一直是陈静进行语文教学的原则。陈静认识到,在引导学生学习母语    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承担着唤醒学生热爱母语、热爱表达的义务,也承担着呵护言语生命、浸润人生诗意的责任。这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学习,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学习。面对当时语文教学“少、慢、累、差、费”的现状,陈静在2002年就参与并主持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带领教师实验团队走在课改的前列,努力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创新的第一步,关注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的横向整合。陈静首先改变了最初语文教学一课一课“教教材”的策略,对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进行整合,把语文课本作为例子,用几周时间引导学生读完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大量有价值的相关文学性课程资源走进课堂,给学生无限的阅读自由和空间。除国家教材外,陈静为学生们引进了大量儿歌、韵文、优秀童书、古代蒙学读物、现代集中识字读物、地方文化读本等。此外,陈静还与课题组的老师一起陆续开发整理出《同步拓展阅读材料》、《经典诵本》等材料,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课堂容量的扩充让学生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阅读空间,识字量、背诵量、阅读量激增。
 
    创新第二步,开发“书人合一”的纵向整合。陈静认为,无论怎样整合资源,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习惯养成。基于实现《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前提,陈静用开放的视野思考并创造了自己的序列师本课程,着眼于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然后才进行方法指导。除了形成语文教学“第一次”的师本课程(如第一本课外书、第一节语文课、第一次识字、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师生交流、第一次习作等),她还打破语文教材的顺序,压缩教材讲解时间,调整识字、写字、读书顺序,形成“序列化”师本课程。
 
    “一朵花开,那是亿万朵花的祝福。”感恩的心态让陈静更加珍惜工作和生活,善待学生,家长,同事。尤其是近几年,致力教育课题的研究,教师团队的打造工作,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工作,更深刻地感受:幸福就是胸有悲悯,心怀感恩;幸福就是珍惜幸福,创造幸福。所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责任感和使命感又驱使陈静把关注的目光投得更高更远。她常伏案写作,把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化成美丽的文字,已有百十余篇稿子见诸报端。并把“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作为研究课题,多次应周边幼儿园与小学之邀,开辟讲座,与家长、孩子倾心交流。2013年6月,应邀走进漯河市大型公益活动《许慎学堂》,为青少年讲解国学经典《弟子规》;暑期应团市委邀请,为留守儿童做专题讲座。
 
    幸福究竟是什么?陈静很难做一个准确的描述。但她知道: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能做的很少,也许很努力,也不一定做好。但在每一天,就像面对那些在枝头悄然钻出的嫩芽,默默蓄积绽放能量的花苞,草叶上闪亮的露珠……陈静都会在心中提醒自己:准备好了吗,去敬畏并热爱这些鲜活的生命?去感知幸福并分享幸福?因为:曾经始终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人生在世,当应如此,芬芳别人,美丽自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3 08:08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