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教育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查看内容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刘博侧记

2013-9-18 15:08| 发布者: zkqgg| 查看: 1120| 评论: 0

摘要: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王锦伟)刘博,网名“阿博老师”,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2009年8月参加工作,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课题组成员,市2012年度优秀教师,“两争两创”漯河市文明 ...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王锦伟)刘博,网名“阿博老师”,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2009年8月参加工作,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课题组成员,市2012年度优秀教师,“两争两创”漯河市文明教师。 他讲授的优质课《桥》、课例《猫》、课件《忆江南》、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小学中高学段集中识字教学探究》等均被评为市级一等奖。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一书的这句名句是刘博任教四年常萦心间的座右铭。入行刚满四年,这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诠释了语文教学的乐趣。刘博常说,四年的光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让他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成长和责任———在这四年的教学生涯中,也足够让他坚定信心和信念在教学之路上继续前行。他说还年轻,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不是聪明人,常动“歪脑筋”  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吕书湘说过:如果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刘博觉得,“活”字契合了年轻人的特点,他把这个字理解为创造力。刘博说他不是个聪明人,却总爱想“歪点子”,而他发现这些“歪点子”一旦运用到教育教学上也总能“歪打正着”,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增加教师教学与家长的及时    沟通,2012年5月,爱想“歪点子”的刘博老师开始把目光投向网络博客,他给自己的博客命名为“阿博老师”,把博客作为课堂反思和家校交流的平台。在博客上,刘博开辟了“学堂碎语”、“给家长的公开信”、“五年6班”等版块。其中“学堂碎语”记录着他和学生在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有关于课堂教学的灵光闪现,也有在具体课堂中的感悟,更有自己深刻的反思;“给家长的公开信”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写,至今刘博已经给家长写了31封公开信,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刘博说,家长可以通过公开信知晓教师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五年6班”是刘博通过镜头记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些镜头中有春游时师生的欢乐场景,有学生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有节日联欢间师生的其乐融融。每一个细致精彩的镜头背后都是他对自己教育过程的理解和审视。
 
    特色课堂和自由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庄子·逍遥游》中有:“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意思是水没有积蓄很多,想承载大船是不可能的,对于刘博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也是一样的道理。他发现,大量阅读、甚至是海量阅读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最有效方法,他认为,通过阅读历史典故、名人传记等书籍,学生既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无限魅力,又能完成文学知识的积累。
 
    为了让学生们能大量阅读,刘博利用午后的时间和下午的语文课时间在自己的班级开设了“静静的午后”特色课程。刘博介绍,学生们的阅读课程不仅在课外更在课内,不仅在共读更在自由阅读。班级的共读文本主要是历史方面的,去年,刘博和他的学生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共读了林汉达、曹余章编写的《上下五千年》,262个历史故事,上自盘古开天辟地的远古神话,下至清乾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课堂上刘博采取逐个故事复述并评价人物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课,真正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刘博认为,语文教学也需要创新,学生对教学时常有新鲜感,才会有探索研究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刘博说,新学期六年级将共读《三国演义》,课堂上将开设“三国书场”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模仿说书人的口吻来品评三国,他相信这种喜闻乐见的阅读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们了解历史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觉地走近中华灿烂的文化当中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刘博觉得,阅读量的积累仅仅靠特色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是不够的,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离不开学生课下的自由阅读。刘博在自己的教室里开设了“半方塘”图书角,不定期地在“半放塘”读书角推荐新书好书。这些书包括国际获奖小说、学生们喜爱的动物小说系列、国内外儿童名著等。刘博要求学生们每阅读一本书都要做“阅读足迹表”登记。通过这样的简单的记录,刘博能很清楚地知晓学生们的阅读喜好和阅读量的情况,学期末他将这些换算成阅读积分对学生进行奖励。 
 
    大量阅读为基础多背多写做巩固  如果说大量阅读是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那么多背多写才能将基础夯实。刘博说,多背主要体现在增加诵读内容的量,他在自己的课堂上专设诵读课,保证学生每天在学校有1个小时的连续诵读时间。诵读的篇目为我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整本和选编相结合。这些诵读书籍中有现成的书本教材,也有刘博为学生整理的活页教材。刘博认为,学生13岁之前要尽量多地将传统经典“装”进脑子里。经过一年多的诵读训练,学生的记诵能力大大增强,道德的能量也逐渐显现,沉稳善思的学生多了,以礼待人的学生也多了,诚信谨慎的学生多了,好学求进的学生也多了。
 
    刘博介绍,在他的课堂上“多写”的实现主要依托他们班级由学生自己办的《作文周报》来实现。办《作文周报》这个想法来源于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刘博介绍,《作文周报》每周出版一期,即使是在寒暑假期间学生们也会以“假期特刊”的形式提前或延后出版,一年的时间,在他的帮助下,他的学生至今已经出版了47期《作文周报》,5期增刊。
 
    刘博自豪地告诉记者,《作文周报》的坚持,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有的学生甚至开始了文学创作,比如班里的学生寇珈豪把写作的主题投在了一只只小动物身上,创作出中篇小说《黑喜鹊》,在《作文周报》上进行了连载,受到了班内学生的欢迎,不少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写作方面的鼓舞,这让他很欣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11-5 08:48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