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教育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 查看内容

新闻综述:漯河市教育局多措并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3-9-10 18:04| 发布者: zkqgg| 查看: 743| 评论: 0|来自: 漯河教育电视台

摘要: 市委书记马正跃(右3)调研教育发展,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谢连章(右2)陪同 市长曹存正为高考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吕岩(中)调研,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光普(左)陪同 ...

市委书记马正跃(右3)调研教育发展,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谢连章(右2)陪同

市长曹存正为高考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吕岩(中)调研,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光普(左)陪同

  (记者:克勤 范斌)近年来,漯河市按照“政府主导、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为抓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效显著。源汇区和临颍县被省政府表彰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市教育局荣获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2013年5月,临颍县已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达标验收。
 
    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办学条件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市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相结合,与消除危房、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力争使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拥有标准的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一是合理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统筹考虑区域内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城区学校的布局进行适度调整,保障学校布局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以及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2004年以来,先后将市十二中并入市五中,将市外语中学、铁路中学合并,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城区学校均衡发展。2011年在市区启动实施“百校128建设工程”,即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0亿元,整合市区现有中小学资源,新建20所学校,扩容改建80所学校,切实解决城区“入学难问题”。目前新建中小学已完成7所(初中2所,小学5所)。全市各县区已按照“十二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制定具体的推进台帐或方案,切实做好区域内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关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后的学校资产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10〕143号)规定处理。此外,我们还将向有关部门积极建议:今后城市新区开发、城乡新建居民区或者旧城区改造按照规划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二是实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2.7亿元,相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同时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积极推进城区老学校升级改造。在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市政府已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对各部门、各县区的目标考核。市教育局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要求,已研究制定市直薄弱学校改造规划,集中财力,每年改造1-2所市直薄弱学校,以装备教学实验仪器、图书和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器材为重点,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使所有薄弱学校在办学硬件设施上基本与优质学校持平。临颍县近年配置高标准课桌凳3.8万套,添置仪器器材千余种,配置图书105万册、体音美器材6.8万件,建成高标准篮球场64个、安装篮球架138套、乒乓球台300套,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食堂餐厅5500平方米,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漯河市是河南省首批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市,通过建设城镇学校“百所校园网工程”,全市在乡镇以上中小学建设了200多个校园网,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部中小学“校校通”,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在已完成市直义务教育阶段的12所初中、小学300多个教学班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市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在此基础上,加大“班班通”推进力度,力争201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装备率达到80%以上,确保到2015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班班通”。
 
    二、解决民生热点问题,保障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创造均等的就学机会,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保障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出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指导意见》等文件,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区就学提供政策支持,保证其在校就读期间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万多人,入学率达到100%。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以学校为依托,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庄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关爱服务阵地。健全学校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加强留守学生校外服务机构的管理,确保留守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坚持把残疾儿童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重要内容,依法保障残疾儿童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在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保证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及时入学。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师资均衡  城乡师资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内容。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师资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和计划,通过业务培训、进修、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手段,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参加班主任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切实提升广大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确保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近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0万余人次,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进修班,对全市教育系统200多名教育干部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先后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副会长陶西平、郭永福等1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到我市指导和讲学。连续6年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培训英语骨干教师600多名。
 
    二是坚持教师支教制度。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顶岗支教服务制度。有计划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并明确规定城镇教师申报中学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支教经历。近三年,市直教育系统先后选派271名优秀教师分赴两县四区下乡支教,全市有600多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带动提高了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三是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坚持每年都补充一批新教师,新补充的教师向农村倾斜,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政策,将招聘名额定向到紧缺教师的乡村级中小学,同时落实好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近两年,我市从全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360名特岗教师,市直学校先后招聘9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22名免费师范生,及时为我市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充实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四是认真落实对口援教制度。城区每所学校选择1—3处农村学校作为援助对象,在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给予帮扶带动。并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近年来,全市先后组织农村教师进城听课6000多人次,组织城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4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五是开办名师博客群助教师专业共成长。为开发利用专家资源,有效指导基层学校教育教学,市教育局组建了教师教育专家博客群,拓宽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咨询交流平台。目前专家有两批,第一批有省、市两级教师教育专家39名,第二批40名,专家们从全市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与农村教师互动交流,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质量均衡  近年来,我市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学校作息时间,禁止节假日补课及有偿补课,控制学生作业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进一步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法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开展中小学科研讨会、教学质量分析会、优质课大赛和送教下乡等活动,协作教研,共同成长,着力促进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
 
    三是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带作用。市直在初中试行名校带弱校教育均衡化改革,试点学校为市实验中学—八中,市三中东校区—市十中;主要措施是在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上结对,结对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教改教研,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和特色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强校创名牌,弱校育特色,创新思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均衡。舞阳县要求每个小学根据学校师资情况确定特色教育项目,创建特色学校,以此推动中小学办学品位逐步提高。郾城区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全区中小学牢固树立“特色办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五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校园阳光体育、经典诵读、科技创新等活动;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学校”、“文明学校”和“花园式学校”,着力打造一批魅力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特色校园,提升薄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强化教育均衡落实  教育机制是漯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机制、贫困生资助机制,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坚持义务教育经费优先统筹安排,及时足额拨付,并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农村小学提高到每生每年530元,初中提高到每生每年730元。
 
    二是完善招生考试和评价机制。全市建立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划片招生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分配生名额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确保城乡学校生源均衡;完善中小学学籍电子管理,严格转学、休学、留级、借读学生的资格审查,严禁接收未经教育部门批准的借读生和转学生,有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立特困生档案,落实结对帮扶措施,解除贫困学生就学的后顾之忧。2011年至2013年,漯河市共下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41450.1万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资金3591.3万元,为7万多人次城乡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贴资金7312.7万元,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7-5 21:20 , Processed in 1.04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