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 数万人参与的“舞动漯河大家跳”已成为一张城市名片 (记者:克勤 范斌 通讯员:李天亮)沙澧河开发建设给市民创造了如诗如画的休闲环境,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皆美景成为漯河的生动写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最普通群众的生活环境为目的,促进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经典文化名城为切入点,精心培育出了富有漯河特色、叫响全国的系列群众文化品牌,舞阳农民画成为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的重要来源之一;…… 城市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百姓的生活幸福上———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的主导思想和核心目标。坚持多年的创建工作,使沙澧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五城同创”助推城市创建 如果说文明城市是一艘航船,那么“五城同创”就是强有力的助推器。我市实施文明城市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创联建,有效整合人力、财力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合力,致力于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综合提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首批“河南省最佳宜居城市”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创建外延。稳步推进城市区域性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万人。加快市区、县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统一纳入整个城市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城镇化率达到42.84%。以文明单位结对帮扶为抓手,实施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初步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连片创建格局。
以民为本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提起漯河的变化,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慨:城市基础设施日益齐全,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这得益于我市不断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几年来,我市新建、改造市区道路70条,改造背街小巷142条,铺设供水管网76公里、燃气管网456公里、热力管网41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1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6%。澧河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省前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注重办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情,每年都承诺办理民生实事,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实 事办实、好事办好。市政府规划的集中3年时间完成56个“城中村”和10个旧城区改造,目前已有15个“城中村”、5个旧城区项目启动。通过一系列专项整治、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行动等活动,我市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交车、出租车、“黑摩的”营运问题和出店经营、占道经营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市政府还从创新管理机制入手,引入市场化管理手段,大力开展户外广告、城市“牛皮癣”等专项整治活动,使市场经营环境明显改善。
深化城市内涵提升市民素质 市民精神风貌反映城市的灵魂与内涵。为深化城市内涵,我市利用各级、各类文明学校,不间断开办文明礼仪知识、文明市民行为规范、文明城市创建知识、市民健康教育知识、“道德讲堂”等培训与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我市树立先进典型,开展2013年“月评十佳市民”活动与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大力弘扬倡树社会新风。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活动。我市实施“文明交通计划”,组织志愿者在“文明出行”活动中参与维持交通秩序,劝诫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活动,多方整合社会资源,为弱势群体办好事、实事,在全市掀起社会文明志愿服务的热潮;开展节能减排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在全社会倡树科学文明饮食文化和节俭惜福生活理念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市坚持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在全市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中小学生坚持每日一读,做到日行一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深入报道了我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做法和成效,今年5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第10次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
我们相信,随着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城乡居民将会分享到更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成果。 |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漯河教育
( 豫ICP备05016561号-2 )
GMT+8, 2025-9-12 16:04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